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利用电视资源 促进语文教学

利用电视资源 促进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9 22:34:04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部分农村家庭拥有了电视机。电视是不是像某些激进的美国人说的那样是“aone—eyedmonster”(独眼魔鬼),百弊而无一利?能不能合理利用它,让“魔鬼”变成促进语文教学的“天使”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对本校初中三个年级550名学生,就他们对电视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一共收回有效问卷500份,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1.初中生对电视的认识。有76.2%的初中生认为电视对自己的全面发展是利大于弊;在情感态度上89.8%的学生对电视感兴趣,30.4%的学生看电视甚至有瘾。从中可看出,利用电视资源促进学生发展是大有可为的。农村初中课程资源相对匮乏,而电视作为一种课外资源,其丰富的内容,与学生的发展要求不谋而合,深得学生喜欢。因此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坚实的基础。

2.学生、家长和老师对电视内容的利用情况。在收看节目上,表现了学生求知、求美、求乐的情况。13%的学生对新闻感兴趣,他们想从新闻中获得一些书本之外的知识;47%的学生观看文娱、体育等节目,可见他们对文体活动情有独钟;30%的学生对武打片(包括动画片)感兴趣,可见他们崇拜英雄,爱打抱不平;另外有10%的学生喜欢言情片,可看出他们微妙的情感世界。从教育的角度看,有些电视内容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负面影响,长期沉溺于电视更是危害多多。关键是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利用,但86.8%的老师、家长都未与学生交流过,偶尔交流的也只是不准学生过多的看,也就是说没有加以正确引导和合理利用“电视”这一资源。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农村语文老师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果合理开发利用电视资源,是值得思考、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建议及对策

综合所作的调查,我们认为语文老师在利用电视这一资源上,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利用电视资源,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新课标在口语交际上要求“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突出要点”。13%的学生收看新闻,可利用课前5分钟让他们在班上“发布新闻”,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多数学生爱看文娱、体育等节目,可让他们模仿比赛现场,讲述中国队夺冠的情景,这样除训练其表达能力外,无形中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意识;武打片中有英雄,言情片中有爱情,可组织学生开展这方面的辩论,这样便起到了“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发表意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口语训练活动,学生在看电视时会把电视内容跟语文学习有意识的结合起来,这对其今后的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2.利用电视资源,进行作文教学活动。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赵谦翔老师就利用“东方时空”这一电视栏目进行了“绿色作文”的教改实验,让学生心怀天下。这一实验把学生从“灰色作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进而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常听学生抱怨作文无话可写,写作文被称为“高空”作业,那么让学生从朝夕相处的电视中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材料”又怎样呢?实践再次证明,其法可行。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评析过《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形象,续写过与电视剧完全不同的《小李飞刀》结局,设置情景后让学生以伊拉克儿童的口吻给布什总统写信等等。有了这些真实可感的材料,学生在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再利用墙报这一“广义发表”的作文方法满足学生的发表欲望,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地促进了作文教学。

3.利用电视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是一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合理利用电视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沟通课堂内外的联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例如在校运动会前,我让学生组织一个微型电视台,让他们对运动会现场进行全面报道。这一活动可以训练学生动脑(策划节目)动手(写新闻稿)动口(播新闻)等多方面能力,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运用语文,开发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

当然,电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过多的沉溺于电视,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学业等等。我们认为电视这一课程资源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独眼恶魔”狰狞的一面,又有“天使”春风化雨的一面,在防止“剑锋”伤着学生的前提下,应最大可能的发挥其有利的一面,让其为语文“听、说、写”的教学服务,从而帮助初中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