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莫泊桑拜师》插图的探究过程

《莫泊桑拜师》插图的探究过程

更新时间:2024-04-20 23:38:03

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莫泊桑拜师》配有一幅插图,插图中福楼拜一脸严肃,一手拿着几份文稿,另一只手激动地打着手势,正在滔滔不绝地说着什么。莫泊桑站在旁边,双眉微皱,似乎有所感悟。我在备课时。自己先将图看了又看,可是没能分清这幅图到底对应文中的哪部分内容。

莫泊桑一共三次上门拜师,可这幅图到底画的是哪一次呢?我准备将这个问题带给学生,听听他们的高见。我怀着期待走进课堂,当此问一出,学生便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第一次拜师,理由是一拜中提道“一天.奠泊桑带着自己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可见.莫泊桑是带着文稿的,而图中福楼拜手中拿的正是他带上门的文稿。

有的说是第三拜,因为三拜中提道“从此,莫泊桑天天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于是,他再一次去请福楼拜指导。”由此可见,图中福楼拜手中正拿着文稿在指导莫泊桑。当课堂上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时,我建议学生们图文对照,再想想。

学生接受了我的建议,图文对照,经过一番用心观察思考后。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说这幅图不太可能是莫泊桑第三次上门拜师,因为文中有一细节描写“……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而插图上只有墨水瓶,不见咖啡。另外,文中还有一处细节描写“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由这句话可见,福楼拜是面带微笑的,而图中的他却是一脸严肃。这名学生图文对照,发现了文中的两处细节描写。依据这两处细节断定,这幅插图不是三拜图。当他陈述完自己的理由后,其他同学都投去佩服的眼光。

看到学生有这样的表现,我暗地里为他们感到高兴,于是趁势接着“为难”学生,“既然不是三拜,那么肯定是—拜哕!”此言一出,学生并不像以往那样跟风,大部分学生还是埋头去看书。看样子,他们已经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课堂上安静下来。可是没有几分钟又有学生指出,把这幅图定为一拜也不妥当,因为一拜相关内容中,福楼拜没有这幅图中那么激动,与莫泊桑的对话也很简短。而从图中福楼拜的表情、手势可以猜想到他正在慷慨陈词。由此可见,这也不太可能是一拜。

课上到这儿。有的学生脸上出现了茫然。开始七嘴八舌地谈此时的困惑了。是呀,否定了这两次,那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第二拜了,可是,文中当莫泊桑聆听了福楼拜的教诲“要想功夫到家,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之后,他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万般无奈之下,再次登门的。

登门后莫泊桑对老师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一天马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既然他“一无所获”,怎么会是第二拜呢?这时,我点拨道:“莫泊桑一无所获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是说他什么都没写下来吗?再去读读上下文!”此时,学生再读文后恍然大悟。有的说,莫泊桑还是照着老师所说“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并且拿给老师看了,只是感觉自己写下的东西还是“一无所获”,这“一无所获”指的是所写下的东西还是平平常常,毫无特色。还有的学生接着说,大师手中作品实为莫泊桑第二次所写,从中也可以看出莫泊桑在下功夫,但还不会下功夫,因此,莫泊桑二次上门求教时,福楼拜一脸严肃,言辞激烈、严厉:“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东西好写呢……”学生说至此,我露出满意的微笑。

通过图文对照,我们认为将这幅图定为莫泊桑第二次上门拜师更为合理。

其实,身为教者,此时心中大为慰藉的已不是这结果了,我还沉浸在探究过程中,沉浸在学生善于发现细节的喜悦中,沉浸在学生通过上下文的描述,融入自己的智慧,课堂上思维火花碰撞的震撼中。这幅插图在课堂上生成了这么多,真出乎我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