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由类似的资料想到的

由类似的资料想到的

更新时间:2024-03-29 19:14:34

在一本学生的课外阅读上读到过与《“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相似的故事,只不过文中的人物不是父亲而是母亲,作者叫杨建业,文章的标题是《爱• 以小见大》,文中的结尾是这样的:
这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纽约市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
……
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以后的生活中碰到过许多类似那一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的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夜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女们讲述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人教版的教材也选了此文,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开叙述的。题目是《钓鱼的启示》,文章的结尾更加直白。
转眼间34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暗想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了。我再也没有钓到34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在一篇题为《爱的定格》的文章里,我又读到了这样的一段话:父爱是需要大一些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的-------那是寓学于玩的生动故事;是胡子茬的轻轻锥刺痒痒的轻笑;是兴奋时的高高抛起,叫孩子又哭又笑的嬉闹;也是孩子头脑发热时所板起的脸……

当读完这些资料再回过头来读《“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时候,我似乎感觉到为什么要把母亲换成的父亲,为什么要用父亲那低沉而又威严的话来做题目。我也觉得把“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太过于功利,太过于严肃,教化的色彩太浓重了。如果换成体会父亲的爱是不是学生更容易接受,从父亲的爱对汤姆产生的影响来潜在地接受公德教育会不会更加有效。
以这样的定位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潜心会文会不会更容易被学生主动接受。
当父亲见到汤姆熟练地操钩甩杆、适时起钓的时候,他送来的是“微笑”是“赞赏”。这微笑和赞赏不只是写出了“鲈鱼的大”,而是对孩子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丰硕成果的肯定和鼓励。
把鱼竿“拖出水面”再把鲈鱼“提到岸上”,用的时间不会太久,那为什么爸爸的语调就“低沉”了呢?而且当汤姆用“没有人看见我们”的理由来商量他的时候,“低沉”的语调已换成了“斩钉截铁”的口气。转变如此之快,原因只有一个,当父亲看到孩子钓上来的是鲈鱼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触犯了规定,面对规定只有服从,别无选择。此时的父亲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就是孩子今后的标杆。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成就了孩子一名著名的建筑师并不是父亲所求,“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既能够给孩子以微笑,又能够给孩子以断喝,这样的父亲才能让孩子永远铭记。
课文还设计了一个体会汤姆心情变化的练习。只选择到“汤姆叹了口气”为止,如果真正让学生“心有所动”,这几个句子可以看作一个过程或是铺垫,如果再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30多年后,汤姆已经成为纽约市的一个著名的建筑师,他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那时候,他会对父亲说什么?也可以这样设问:30多年后,汤姆已经成为纽约市的一个著名的建筑师,他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可他常常把这个故事讲给儿女们听,他会怎么讲?至此对“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的体会也不会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