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

更新时间:2024-04-24 23:04:2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体系,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组成,每个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同时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目标体系,条块分明而又相互协调,目标明确而又具有弹性。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如果说,九年一贯四个学段是一个纵向的结构,那么,四个方面与“综合性学习”构成的五个板块则是一个横向的结构。如果说,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织的协调的平面系统,那么,目标中三个维度的交融,则使这个平面的系统血肉丰满,成为一个立体化的生命体。

十条总目标涵盖了语文素养的所有方面。

第1条至第5条,大体是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方法几个方面提出目标,其中也涉及知识与能力的问题。

第1条,提出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人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多带有过程性、发展性和导向性,因而,既具有方向性又具有弹性。这些目标都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发展这些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渗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生动而又具体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2条,提出文化方面的发展目标。对学生在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多样文化等方面都提出合适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培养具有开放的心态和胸襟、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能够博采众长的现代人的愿望。

第3条,提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习惯和方法的发展目标。能热爱祖国语文,有学习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的目标也是要靠日积月累,长期“养成”。

第4条,提出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和方法方面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协调发展的思想。发展思维能力,涉及到观察、思考、想象诸多方面,突出强调了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符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5条,“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指出了语文学习的途径,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问题,同时,也是要求学生要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的习惯,逐步形成这方面的能力。

第6条至第10条,大体围绕语文知识和能力几方面,提出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方法。十条标准中这三个维度都是交融在一起的,有时很难说清楚这是哪一方面的目标。

第6条,提出汉语拼音、普通话、识字、写字方面的要求。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普通话的要求是“能说”,都比较恰当,没有提过高的要求。认字与写字的要求分开。既明确,又有弹性。写字提出“正确工整”和“有一定速度”的要求,符合时代的需要。

第7条,提出阅读方面的发展目标。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总领,体现了“学会学习”的现代思想。“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方法”,这些都体现了阅读教学新要求、新思维,与以前的教学大纲大不相同。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提出“初步理解、鉴赏”的目标,同时还提出“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读书与做人的统一,得到生动的体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就是文化建构和“精神的底子”、“生命的底色”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文言文阅读的目标,定位在“借助工具书阅读”和“浅易文言文”,也体现了逐步做到独立阅读的要求。最后还提出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上面的目标都难以达成。

第8条,是写作方面的发展目标。不是从会写什么样的文章的角度提要求,而是从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出发,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言能达意且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即可,没有多少过高要求,只是公民的一种基本素养。

第9条,是口语交际方面的发展目标。这一条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里“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是能力目标,其他都是可以作为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即使“倾听、表达和交流”中也含有情感与态度。由此可见口语交际与听、说的区别,也可以体会到人类交际工具的内涵。

第10条,是关于使用工具书和处理信息的目标,体现了信息社会的语文课程的新要求。

阶段目标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安排,每项目标之间保持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有些目标梯度不太明显,则大体有序即可。

阶段分明还体现在阶段目标重点相对比较明确,这主要是与一些大的策略有关。比如:

识字先于阅读。一二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认识了一些字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认字与写字分开,以集中解决认字问题,能尽快凭借汉字阅读。当然不排斥边识字边阅读和在阅读中识字,只是重点不同。

阅读先于写作。有一定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的能力作基础,才有可能顺利地写作。所以,写作按“写话”——“习作”——“写作”序列安排。从多读少写到多读多写。

诵读古诗文与学习文言诗文的要求分开。诵读不求甚解,没有过高的理解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有这样一些特点:

1.追求综合化

五个板块的设计体现了对综合化的追求,这有利于增强目标之间的协调性。“汉语拼音”放在“识字与写字”部分,因为二者关系特别密切,也有利于汉语拼音教学的准确定位。“听”与“说”整合成“口语交际”。专门设“综合性学习”,这种沟通和超越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增强时代性

以现代意识统整目标,使各块目标都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现代化的要求,统一协调各块目标要求。

比如,在不同的板块提出以下方面的目标:略读和浏览;搜集处理信息;电脑输入汉字;提出阅读、书写、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自己的体验、有独到的见解;等等。

3.整合知识与能力

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也只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学会知识,而运用语文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五个板块中的目标,不把知识和能力分开,而是整合在一起。

比如,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部分的目标: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在阅读中,领悟、了解知识,领悟了解了知识又能加深理解,提高阅读水平。而“领悟”、“了解”既是学习的过程,也能体现掌握知识的能力。

再比如,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部分的目标: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写作” 部分的目标:

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阅读”与“写作”部分相互照应,知识与能力整合在一起,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避免了知识、能力脱节的状况。

4.突出过程与方法

目标中有一些“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更多的是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渗透了“过程与方法”。这些目标有些用描述的方法展现。这在以往的大纲中是很少有的。它们的意义在于: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对教学过程有正确引导;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5.追求三维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系列目标就是很好的例子。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一学段(1-2年级)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学段(3-4年级)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第三学段(5-6年级)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四学段(7-9年级)

三个维度交融在一起,很难将它们分开。如果将它们分解开来,反而不能反映阅读的本质。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使日常的语文教育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