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刘云生: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教学

刘云生: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20 08:40:41

一、摒弃散漫化的对话,建设有“主体精神”的阅读教学好文章形散而神不散,贵在有“魂”。一堂好的阅读课也应有自己的“魂”。这里的“魂”就是指一堂阅读课的主体精神,它是教师教学思想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的体现,是对课文主题思想的创造性理解。没有“魂”的阅读教学不但缺乏魅力,而且会流于散漫、肤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甚至会上演东施效颦的闹剧。

比如,有位老师教学《打赌》(本文所举课例涉及人教版、苏教版、浙教版、北师大版等教材),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再提出问题,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当学生问及“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时,教师让学生表演真正男子汉的动作,并让学生按男女分成两组讨论:女孩能不能当男子汉?男孩如何当真正的男子汉?女生引出了花木兰、武则天等说要当“女子汉”,男生引出杨利伟、包公等来响应,课堂大乱。这堂课虽然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但这些从学生问题中生成的教学环节却偏离了阅读的主体精神,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精神格格不入。让学生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男子汉的内涵,失之肤浅和偏颇。教师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既然是一个错误的假设,那么肯定无助于学生对真正男子汉内涵的理解。我们要摒弃散漫化的对话,就必须铸就一堂阅读课的主体精神。1.用先进的教学思想体现具体阅读教学的“魂”。将先进的教学思想具体化为某一堂阅读课的教学理念,就形成了这堂阅读课的“魂”。

这里说的是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来设计,而不是所谓“先进的教学形式”。比如,现阶段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位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把学生分成“地球优美”、“地球易碎”、“地球惟一”、“地球保护”等四个研究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本无可非议,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太少,从分组到汇报只用了5分钟,探究流于形式。并且,因分组学生没能完整地阅读课文,换句话说,每个学生只读了四分之一的课文。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就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2.用个性化的教学魅力体现阅读教学的“魂”。教师如果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魅力,甚至系统的教学思想,就可以设计出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从青年教师与著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总是别具一格,蕴涵着教师个人的魅力,而一般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在演绎当代流行的教学思潮,个人的东西太少。比如,支玉恒老师教学《第一场雪》,摒弃一切烦琐的讲解,通过具有个性魅力的朗读来指导学生学习,这在我国小语界曾独树一帜。

因此,要当好一位语文教师应不断打造个人的魅力。3.用独特的阅读视角体现阅读教学的“魂”。对一篇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入手。阅读的视角不同,所获得的意义和阅读体验也不同,因此选择一个恰当的阅读视角是阅读教学所必需的。而一定阅读视角的选择必然蕴涵着一定的阅读思想,这一定的阅读思想也将成为该阅读课的主体精神。比如《浅水洼的小鱼》一课,故事情节和爱护小动物的道理,学生很容易理解。如果按照故事的线索来阅读,不但教学容易流于表面,而且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怎么办?如果我们变换角度,让学生站在小鱼的角度来读课文,每读一段,说说自己作为小鱼的感受,学生的阅读体验将大不一样。“情”,便成为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主线和主体精神。

二、摒弃形式化的追求,建设有“文化韵味”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形式化倾向已经达到了令人不安的地步。一是脱离文本搞形式。比如,某老师教学《钓鱼的启示》,将几个装有鱼的水盆抬进教室,在每条鱼的脊背上穿一个小铁圈,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小铁钩钓鱼,让学生说钓鱼的启示。结果学生得到的启示五花八门,整个学习过程脱离了文本所研究的问题。二是脱离语文学科特点搞形式。比如,某老师教学《梅兰芳学艺》,为了让学生背诵课文,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饼子并分成三部分,说:“课文就像这个饼子,请你一块一块地吃(背诵)。”这就是形式主义,把富有美感的语文教学丑化了,庸俗化了。三是为了形式搞形式。比如,某老师教学《军神》,为了形成一个诗化板书,想尽一切办法,从学生口中“掏”词句,结果形成了这样的板书:“病人言行沃克惊,神情冷冷到起敬,一声不吭刘伯承,军神就是刘伯承。”真令人啼笑皆非。殊不知,在追求形式化的过程中,阅读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文化韵味,推出了许多课文教学的“戏说版”。语文天生多情,天生浪漫,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也应有其自身的文化韵味。这就需要我们的阅读教学注重内容,使我们的阅读课厚重一点,意味深长一点。如何建设这样的阅读教学呢?1.创设澄澈、典雅的阅读情境。阅读是言与言编织、像与像组构、思与思碰撞、情与情感染的过程。因此,阅读切忌浮躁,切忌轰轰烈烈,切忌热热闹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种澄静、典雅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慢步轻声走进文本,去体会文章中细腻的、激越的、淡雅的、悲壮的等各种各样的情感。比如,某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入题,音乐声缓缓响起,老师用平淡的语言描述:“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沙滩漫步,当我们在夕照中凯旋,当我们在森林里探险,我们无不享受到生命给我们的恩赐。但,对于因疾病而不能依靠自己的双脚走动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又是那么残酷……”随着音乐,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去感受那一份细腻而又厚重的母爱。2.打开穿越时空的阅读链接。阅读教学不应局限在“这篇文章”里,要注意“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与我们自身和生活的世界之间的联系,在一定范围内打开穿越时空的阅读链接。

比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既可以联系历代文学家、政治家对和平的呼唤,又可以联系当今时事来体会这个中国孩子呼唤和平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开阔,理解更深入。但是这种链接是有限度的,决不能无限制、无选择地链接,继而忽视了我们是在读“这篇文章”。比如,有位老师教学《游子吟》,只让学生朗诵、默写,并不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而把着力点放在让学生阅读冰心的《纸船———给母亲》、肖复兴的《我的母亲》等相似主题的其他几篇诗文上,偏离了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始终不能深入。在我看来,阅读的超级链接应抓住时机、恰到好处。比如,教学《落花生》,研读“父亲为什么要一边吃花生,一边议花生”时,引进周作人的名言,花生“不但可吃,也更可思索”,就比较恰当,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认识。3.打开走向文化世界的通道。课堂上虽然不能对文章和阅读活动作无限的链接,但是我们要通过阅读教学,为学生打开走向文化世界的通道,让他们看到人类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文化之星,并吸引学生在课外大胆地去探索。比如,教学《西湖的绿》后,引导学生去读历史上文人墨客写西湖的其他篇章,这就为学生打开了学习的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