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当前中学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当前中学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更新时间:2024-04-20 08:58:51

社会上屡有声音批评中小学新诗教学不能与新诗发展现状相配,教师讲解分析新诗的方法也屡遭质疑,而高考作文对诗歌的排斥更让人感到新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虽然近年来,诗歌界人士开始参与中学诗歌教材的编写,但是在教学中,新诗受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中学生读新诗有什么好处?新诗教学与新诗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在课堂上新诗教学究竟如何开展?新诗教学与高考的关系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教授。

教材中新诗内容有所拓展但还不够

记者:新诗从五四时期诞生到今天,将近90年了。其间¾­历了几个阶段,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也产生了许多¾­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您认为新诗目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如何?

吴思敬: 新诗在语文教材中长期以来一直不受重视。多年来,我们中学语文教材很少选新诗。我们做过调查,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新诗不过七八首,而且范围有限,大多以郭Ä­若、闻一多的作品为主。闻一多当然是优秀诗人,但选他的诗,主要还是因为毛泽东对他的评价。还有艾青,艾青成了右派以后,就选不成了。再有就是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李季。选鲁迅,主要选的是旧诗,有个别的,比如《野草》,实际上是散文诗,但也属于新诗范畴。大概能选的就是这几位,而且选的篇目也很少。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对新诗史上的众多流派,以及很重要、很有影响、受到读者喜爱的诗人是有些漠视的,比如徐志摩、戴望舒、冯至,另外还有朱湘、穆木天、何其芳、卞之琳等诗人。“七月诗派”当中,除艾青之外选的也很少。“九叶派”的诗人,如辛笛、穆旦、陈敬容、郑敏,基本没有选。解放后的诗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选的范围比较Õ­。以政治标准为第一,主要选择主旋律的。而对一些比较个人化的诗、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或运用了现代手法的诗,选择的比较少,这就比较单调了。

由于新诗在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目始终过于Õ­狭,这就使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的理解比较片面。如果跟中国古典诗歌相比,新诗从来没有像旧体诗那样大的比例。选旧体诗应该说没有问题,因为选的都是很优秀的旧体诗,包括毛泽东、鲁迅的一些旧体诗。但是新诗的比例,相对来说还是太少。这就使学生读的新诗太少,很难受到优秀新诗的熏陶。学生对于新诗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对新诗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缺乏相关理解,艺术趣味就会比较偏狭。

记者:新诗占的比例小、篇目选择视野狭Õ­,对学生接触优秀新诗作品肯定是不利的。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Ô­因是什么?

吴思敬:如果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新诗缺位以及对新诗90年的历史缺乏介绍,我觉得是比较遗憾的。新诗诞生以后,教材中对重要诗人的推荐,对优秀诗歌作品的介绍,都是比较薄弱的。出现这种情况的Ô­因很多。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Ô­因就是,多年来我们把语文看做工具,说它是基础课但也是工具课,而我们更多地是把语文放在交流和读写的层面,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用得着的东西,我们就去学。而写诗恐怕在任何一个时代也不会是大多数人的事,说人人当诗人,人人都去写诗,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们除了考虑语文教材的工具层面,更应该把它看成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更应该强调它的人文精神。实际上我们对于新诗陶冶学生性情的功能,估计得太低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新诗始终是和这个社会的脉搏、和读者的心灵相通的。

古代诗歌肯定也有陶冶心灵的作用,古代诗歌中有很多伟大的诗篇,在今天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古代诗歌毕竟离我们太远了,它的表现方式和情感方式跟现代人不一样。新诗表现的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所以相对来说它跟学生比较容易贴近,那种健康的,体现心灵美、语言美及多方面美的新诗,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作用、感悟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别的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在中小学教材中适当增加新诗内容。目前的教材中,散文,包括某些实用文体的比重较大,有其必要性,但大到什么程度,似可再斟酌。现在的问题是,新诗的比例太少,不能反映新诗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也造成了学生对新诗的隔膜。

诗歌界人士应介入教材编写

记者:一段时期以来,教材编写一直是独家垄断,现在情况有所改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大学教授、学术界专家开始关注并参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您作为新诗界的专家,也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选修教材的编写。您可否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吴思敬:长期以来,参与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主要是出版社的编¼­、教研机构的教研员、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以及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人员相当稳定,而且基本是终身制。这就导致教材编写者的知识结构、思维定式会不断地在教材中延伸。结果,变来变去,万变不离其宗。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这次我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写工作,除了吸取人教社历年来的编写¾­验,还利用了北大等高校的资源。

其实,在教材编写这一环节,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都可以介入,也就是说编写人员不要仅仅限于出版社编¼­、中学语文教师或者教学研究机构人员,这样可以取得一种互补。

我们编写《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意在引导学生走进诗的世界,感受在爱的琴弦上弹奏出的生命之歌。所选篇目,在思想健康的前提下,以审美为主要尺度。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教师的讲授,特别朦胧、特别艰涩的诗我们没有选。在选的时候有意发掘一些在新诗史上很重要,但从未或很少被选进教材的诗人,如冯至、绿Ô­、杜运燮、穆旦、陈敬容、蔡其矫、昌耀、痖弦、洛夫等不同流派、不同色彩的诗人,包括新时期以来涌现的青年诗人,如食指、梁小斌、½­非等。

记者:您认为目前诗歌界和语文教学界的沟通情况如何?根据您的了解,诗人们是否关心中学诗歌教学?

吴思敬:诗歌界跟语文教学界的沟通应当说不理想。为此,我们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先后组织了两次有关新诗和语文教学的研讨会。一次是我们自己召集的,一次是和《诗选刊》联合召集的。我们邀请了中学语文教师、诗人、诗歌编¼­跟我们共同讨论这个问题。应当说,大家都非常关心这个话题。诗人都希望自己的诗被选进中学教材,并以选进中学教材为荣,因为选进中学教材,就有很多读者来读,诗人的知名度也会提高。由于高考的影响,现在的情况是,无论多么伟大的作家,如果你的作品没有选进中学课本,你的知名度就不行。比如王蒙,以前很多中学生不知道,但是一些二三流的作家,因为中学课本选了,中学生就知道了。所以,实际上中学教材影响极大。

高考作文不应回避新诗

记者:您怎么看待高考作文对新诗的回避?

吴思敬:其实高考作文不许写诗这一条是没有必要的。比如一个论说性的题目出来以后,很难写成诗。为什么不说“不要写成小说、不要写成剧本”呢?这本身就给学生一种误导,就是认为诗是和高考无关的。有人说这是因为新诗考查难度大,而实际上这正是长期来不重视新诗教学所导致的。由于老师与学生长期以来不读新诗或很少读新诗,对新诗的文体特征及把握世界的方式缺乏了解,自然就会丧失对新诗的感悟力与判断力。这一问题要通过加强新诗教学以及课外阅读来逐步解决。在目前情况下,邀请诗人、诗评家和语文教师,制定一些最低限度的考查标准,还是可能的。

我曾¾­写过一篇短文——《高考作文与诗》,我认为,很多题目给他以后,如果学生会审题,就知道用哪种文体去写。至于说有些比较抒情的题目,比如“春雨”“雪后”等,可以用散文写也可以用诗来写,学生愿意写成诗,写得又不错,为什么不可以呢?问题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