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9 06:14:45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实施素质教育。语文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一课题,在向学生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向老师提出了挑战。由于长期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语文教师上课总是照本宣科,把才智全用在对课文句子的讲解上,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以致厌学弃学。怎样才能让学生愿学,让学生逐步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成为语文学科的当务之急,这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如何通过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搞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是陶冶情操、造就品格、发展智能、培养人才的巨大精神能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之一”。所以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我在几年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有几点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是推陈出新,建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答案也只能有一种:“雪融化了是什么?”回答“春天”是错的,只能是“水”。作为教师应该知道,教书与唱戏不同,艺人是“学得像”为最高境界,而学生应推陈出新,有自己的个性,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水平和教学风格,而且还取决于他的教学观念。现代的中学生成熟早,接受新鲜事物多,在课堂上就应多鼓励他们说:“我认为……”然后老师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批判能力。如果学生对教师灌输的任何东西都“坚信不移”,都顶礼膜拜,那我们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要敢于让学生对事物大胆怀疑,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如:陶渊明真的过得愉快吗?他的物质生活水平如何?《七根火柴》到底谁是主人公?为什么没有名字?《水浒》上的一百零八将都是好汉吗?你想剔除谁?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一节课能活起来,而且学生也能学会拓展思维。

二是果断决定,使用新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语文课就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名篇不名”,占有语文课本很大比例的文质优美的文学作品,由于片面的、急功近利的语言技能训练的影响,被“手术刀”无情地剔除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几大块,语文老师成了“文章粉碎机”,扼杀了语言的气韵和灵感,对青少年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就丧失殆尽。因此,为了让自己从繁琐讲解中解脱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体会、质疑、感悟、创造,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我使用了“欣赏式阅读教学法”。“欣赏式阅读教学法”是以学生轮流当“主讲教授”为核心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依次包括:承包主讲课文(课前)——写鉴赏文章(课前)——五分钟讲授——七嘴八舌评议——质疑——一句话赏析这六个环节。即使是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在轮到他当“教授”时也不得不认真钻研教材,写好文章赏析,走上讲台也得像模像样地讲授。而那些暂不当“教授”的学生在这样的六个环节中也必须眼耳手脑并用去捕捉重要信息,评价同窗的文章及见解,依理质疑,精彩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在这样“逼上梁山”的氛围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便积极运作起来,并因此而得到很好的锻炼。此教学法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则在于课前对“主讲教授”的指导,上课时将教学环节连贯井然,并查漏补缺,最后点拨升华,而学生也能在唱尽主角的兴味中,充当起知识的“加工厂”,而非知识的容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到这一教学法确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

三是灵活运用,让现代教育媒体尽显语文美。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认识作用只有通过文学的审美作用才能达到。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语文教师也应该改变一本书、一支粉笔的老面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声音、图像走进课堂,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的感染,让学生通过更加清晰、形象的语言教学,认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使他们在学习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如周密的《观潮》、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郦道元的《三峡》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自然美。我用《岳阳楼记》中的幻灯片,利用投影仪,向同学们展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与博大胸怀,以及关心国家兴亡,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我用录音机播放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同学们去体会那空灵幽静的意境。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美育内容远不止于此,要充分利用课文所蕴含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课文中美的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生活,进而教育他们做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