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一只小鸟》教学实录

《一只小鸟》教学实录

更新时间:2024-03-28 21:21:22

《一只小鸟》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中,作者冰心以清闲柔美的笔触,写了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每天在树枝上唱歌,孩子们用弹子打中了小鸟,两只老鸟接住小鸟把它带回了巢中。从此孩子们再也没有听到小鸟的歌声。文章批语了解爱护鸟类的行为,歌颂了亲情的伟大。

一、名言引路,感悟生活之美

上课之前,我首先给学生推荐了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同学们,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寻找美、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领略到各种不同的美。同学们,在生活中,你都感受到哪些美了呢?能说说吗?

略一沉思,便有一位男同学说:“我发现有的小树很美。”

受这位同学的启发,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说:“我发现咱们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很美丽。”

此时,如果不加以引导,孩子们的思维可能就全跑到花草树木一类事物上去了,而生活中的美远远不止这些。于是我说:“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花草是美丽的,那它多寂寞啊!”

孩子们一听,思考豁然开朗,纷纷举手:“辽阔的天空,蔚蓝的大海很美丽。”、“有些人的心灵很美丽。”……

“嗯,刚才同学们说得多好呀!山河秀丽、鸟语花香,那是大自然的美丽;优美辞句、灿烂华章,那是语言的美丽;互相关爱、助人为乐,那是心灵的美丽;爸爸妈妈爱我,我爱爸爸妈妈,那是亲情的美丽。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一双寻找美的眼睛,来学习课文《一只小鸟》,好吗?”美丽的语言、美丽的要求,让孩子们饶有兴味地、异口同声地喊了一声“好!”

二、初读课文,体味朗读之美

接下来,我给了孩子们一段时间在前一天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熟悉课文,然后通过指名轮读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且提出要求:“希望站着的同学能够带给我们美丽的朗读,也希望其他同学能够用心倾听,从他们的朗读中寻找美丽。”(读完之后)“你找出这些同学朗读中的美丽之处了吗?”(学生交流)“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呢?”(学生交流)

三、品味课文,领略文章之美

发现学生们评价得很全面之后,我表扬道:“能够发现一个人的优点与不足,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更需要欣赏他人的胸怀与诚实的勇气;对于一篇文章同样如此。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走进课文,看看自己能够从中发现哪些美丽的地方,又能够找出哪些值得怀疑的地方?”

(1)品味自然美

(生默读)“同学们,你发现美丽了吗?”发现大多数同学已经找出来之后,我问道。

“老师,第二自然段:‘一天早晨,它醒了……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这一段我觉得它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板书:自然美)

“是呀,这么美的大自然,应当怎样去读呢?”

“优美的、赞美的语气去读。”

“好的,就按照同学们所说的,读一读试一试,注意要读出大自然的美丽”。(指导学生朗读)。“就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还能感受到其他美丽的地方吗?”

(2)品味词句美

学生默默无语,好长一段时间也没有人举手,也许,我该给孩子一点启发和点拨?想到这儿,我用沉醉的语气读着“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清脆和柔美……多么优美的——”

“词句啊。”孩子们模仿着我的语气回答着。(板书:辞句美)

“是啊,美的词句要美美的朗读,才能不辜负它的美丽。请同学美美地多读几遍,把这些优美的词句记在小脑袋里。”(生读)”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还能发现词句的美丽?”

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第一自然段的词句也挺美的。”

“好,我们就来读一读,说一说: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我认为这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因为课文中写着‘它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嗯,你很会读文章。”看到老师对这位孩子的表扬之后,其他同学便不再发言。我看到这种情况,马上话锋一转:“一千个同学的眼睛里,会有一千只不同的小鸟,你的看法真的与其他人都相同吗?”这会儿孩子们来劲了;“老师,这是一只幼小的小鸟,课文当中写着‘它的羽毛还未丰满,不能远飞’。”;“这是一只幸福的小鸟,因为它每天都能‘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

“是啊,能够天天和父母生活一起,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老师真高兴同学们对文章能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这篇文章中,除了自然之美、文辞之美,还有哪些美丽之处呢?同学们想不想再找一找?那好,老师给你推荐一种方法:略读。略读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粗略地浏览课文,迅速抓住要点的一种读书方法。让我们试一试,谁能通过略读,找出文章的其他美丽之处。”

(3)品味亲情美

“老师,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话‘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这一句能够看出老鸟对小鸟非常关爱,感觉很温馨。”“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老鸟对小鸟的关爱呢?”我乘机追问。“‘箭也似的’,像箭一样快,说明它们此刻内心非常着急。”“是啊,这就是亲情的伟大,这就是亲情的美丽。”(板书;亲情美)

“无论是大自然,还是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丽的存在。但也往往会在美丽的篇章中蹦出那么一两个不和谐的音符,干扰了美丽、破坏了美丽。现在让我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从中读出什么?注意运用咱们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帮助理解的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一会儿就纷纷地举起了小手。)

“老师,我从第四自然段的两个‘天天’中,读出了小鸟的可爱以及孩子们对小鸟的喜爱。”(板书:喜爱)

“那么你觉得孩子们在听小鸟唱歌时会想些什么?”

“要是把这只小鸟捉回家,天天唱歌给我听那该多好啊!”

“是啊,正是对小鸟的喜爱,才造成了小鸟的悲剧。”(板书:悲剧)“那你觉得第四自然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归纳出来的吗?好了,就用这种方法,我们来看看第五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部分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小鸟的伤势非常严重”。

“从哪能看出伤势很重?”

“跌了下去。‘跌’指的就是完全失去控制,很重地掉下来的意思。”

四、续写文章,升华思想之美

“很会分析。你觉得这只小鸟后来怎么样了?互相讨论一下,然后说一段话好吗?”

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起来。

“我觉得小鸟被爸爸妈妈衔上巢后,在父母的精心哺育下,伤势一天一天地好转,但它再也不敢出来了。”

“小鸟回到巢里后,慢慢地失血而死。”

“面对这么悲惨的结局,你想对那些孩子说些什么呢?”

“我们要爱护小鸟。”

“再也不要伤害小鸟了。”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校园里有那么多美丽的鸽子,有时还会有不知名的小鸟到我们的操场上歇脚。面对它们,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们不要故意去惊吓鸽子。”

“我们要和小鸟交朋友。”

“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强的爱鸟护鸟意识,老师非常高兴。通过上网,老师搜到了一份资料,在这儿推荐给大家:2004年,国际鸟类联盟发表的一份世界鸟类状况报告指出:由于环境的恶化以及无节制的农业开发,全球鸟类有12%濒临灭绝。报告指出:全球大约有1211种鸟类面临灭绝,其中179种鸟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

五、自编名言,书写领悟之美

“同学们,美丽的鸟儿,美丽的生活,美丽的大自然,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真正的喜爱,不是占有、不是破坏,而是让美丽的事物更加美丽,让美丽的世界更加美丽!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朗读一遍课文吧,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完之后,将感悟和体会以名言的形式写在练习本上好吗?”

学生自由朗读,写下感悟名言。

“我们不要因为喜爱而破坏了美丽。——常瑞丽”

“我们要善于发现美丽,更要保护与创造美丽。——邹泽宇”

“如果人人都想要一只鸟儿,那么世界上将不再有鸟儿的存在。——徐泽东”

“多么有哲理的一句话啊,我们还可以再加工一下:如果人人都想占有美丽,那么世界上将不再有美丽。”我最后总结道,“真诚地希望美丽常驻我们的心间,美丽常驻我们的世界!”

《一只小鸟》教后反思:

《一只小鸟》这篇课文,出自文学名匠冰心笔下,清新流畅,是一篇非常美丽的散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课堂语言,都应当与文章的风格相协调、相统一,让课堂成为美丽的课堂,让孩子在美丽的课堂中欣赏美丽、感悟美丽、并懂得珍惜美丽。通过授后反思,我自认为本节课达到了这一要求。但是授课过程中“续写小鸟后来怎么样了?”这一环节,处理得过于仓促,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致使孩子说得很简略;同时,教师的指导没有到位,使孩子失去了一个充分发挥想象与口头作文的锻炼机会。

[领导评语]

一、艺术地建构教学过程,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成为诗意的课堂。

本课以罗丹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导入新课,并以“寻找美丽、发现美丽”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尽量读出美丽,听的同学力求发现学生读中的美丽之处。以及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语言之美、自然之美、亲情之美等。

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受到语言的孕育和情感的熏染。

二、能体现本校“教育生活化”特色,注重联系生活,再现生活,提升亲情。如:

“面对这么悲惨的结局,你想对那些孩子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校园里有那么多美丽的鸽子,有时还会有不知名的小鸟到我们的操场上歇脚。面对它们,你有什么想法吗?”

再如:读到“箭也似的……”,你想到谁?引导学生感受和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三、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很重视引导学生谈自己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如课堂上有这样的评价语言:“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是一种勇气。”“一千个同学,心中就有一千只小鸟。”等。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一只小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