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五柳先生传》精讲

《五柳先生传》精讲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16:43:02

一、重点精讲

1、用史传的形式来写人物传记,开创文学性传记之先风。

传统的史传形式包括传和赞两部分。传用来介绍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赞是史论部分,是史家对人物和事件的定评。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它借用史传的传和赞两部分,并使之完美,浑然一体。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了人物传记这一史传体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虽借用了史传的形式,却并非如正史一样对人物作面面俱到的记载,而是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对人物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从而把史传体移植于文学创作之中,写出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性人物传记,开创了我国文学性传记的先风。

2、用典引用传说表现人物思想。

全文有三处用典。第一,“箪瓢屡空”,语出《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后人用“屡空”指安贫乐道的人。用在文中是以颜回来比喻五柳先生,说明先生正是像颜回一样的安贫乐道的人。第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语出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相传黔娄是春秋时鲁国人,修身清节,不仕于诸侯。鲁慕公欲以为相,不就。齐王以黄金百斤聘为卿,又不就。文中把五柳先生与黔娄归为一类人,说明五柳先生正像黔娄一样是不为贫贱富贵所动的清高的隐士。第三,“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传说在他们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如,社会风气淳厚朴实。文中把五柳先生说成是“无怀氏”“葛天氏”治理下的百姓,意在表明:在五柳先生身上表现出的淳朴自然的朴实的民风。总之,无论是用典还是引用古代传说都是为表现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清高思想的。

二、写法精讲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钱先生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

?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见“有关资料”《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王夫之《思问录》评论说:“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难点精讲

语言不事雕琢,意境却很深远。

苏轼曾以“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腴”来评价陶渊明的诗,事实上陶渊明的文章也如此。《五柳先生传》全文语言质朴而自然,文中的词语仿佛是作者信手拈来,若译成现代语,甚至显得似乎平淡而寡味。然细嚼滋味,再加之丰富的想象,却原来意境很深。如“亲旧”“招之”饮酒一句:“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只是真实地描摹了五柳先生率真豪爽的性格,使读者眼前活现出一个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这样质朴的语言,描摹出的人物也是真实而自然的。而在质朴的语言背后隐含着极深的意境。如读到“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不仅使人想起孔子赞美颜回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生活到了箪瓢屡空的境地,却依然毫不在乎,也正表现了五柳先生“乐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