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让生命课堂从这里起航──《木兰诗》教学案例

让生命课堂从这里起航──《木兰诗》教学案例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3-29 05:42:15

新课改令人耳目一新,促使人们对一直以来所从事的习以为常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对课程、教学、教材等教育的诸多方面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

新课改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尽情地展现自我,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他们个性翱翔的天空。教师要认可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创造性思维,为教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提供广阔的空间,让语文课堂变成了生命的课堂。

以《木兰诗》教学为例。

在教学准备上,我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让学生主动搜寻如“梨园飘香”(京剧《木兰从军》)、“豫风激扬”(豫剧《木兰从军》)、“银海泛波”(动画片《花木兰》)等等有关“木兰”的信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初步接触人物,形成自己对人物的个性化认识。

新的课程改革中,我认为学习目标的制定给学生参与的权利、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是很好的教学方式之一。这样,学生能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怎样学。我是这样设计提示的:

因题导课,确立学习目标。

师:“看看今天的课题,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的自主质疑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对此,可鼓励学生积极发问,不要过分拘束,言之有理即可。

生:我知道今天要讲花木兰的故事,而且要学习的是一首诗。

生:这不是诗,这是一首北朝民歌。《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师:预习很认真,真好!

生:我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花木兰是一个女子,只是为什么她偏要去代父从军呢?

生:木兰为什么不做官?

生:木兰从军这么多年被识破身份了吗,为什么?

生: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

生:背诵时,课文内容里有没有什么技巧?

生:这里的“扑朔”、“策勋”都是什么意思?

……

师:谁能把这几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小结一下,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方面来整理归纳?

生:知识目标: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包括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练习,培养文言语感,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分析《木兰诗》的课文伊始,教师让学生自主提出对文章、对人物的疑问。当然,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地给予提问的学生鼓励和表扬,因为在这里,学生可以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文章结构、人物分析联系紧密,也共同形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三方面提出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自然在学习过程中心明眼亮了。

视频激趣,增强直观认识。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现在,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花木兰”──播放动画《花木兰》。

我用视频导入教学激发兴趣。生动的情境,崩落的雪块,作为设计导语的媒介,既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创造了氛围,又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教师拟用问题导人:你看到的木兰是怎么样的一位女子?

生:木兰很勇敢,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和男人一样的作战……

生:木兰真聪明,而且还有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生:老师,最后怎么样了?

朗、诵相结,培养文言语感。

师:要想进一步认识木兰,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中还能发现木兰的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朗读,教师适时指导正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在欣赏《木兰诗》一文时,我设计了“诵读点拨”、“配图演绎”、“让我试试”三个环节,既有教师范读,也让学生在课堂内有充足的时间自己练读、学诵。

研读感悟,重点解读。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师问: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像红色娘子军,就曾经把这个故事写入军歌,号召妇女们反抗压迫,起来战斗,奋勇杀敌。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生:木兰是一个聪明的女子,那些士兵与她相处那么多年都不知道她是个女子,要做到这一点多难啊!

师:这些你们都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此过程中,教师仍要适当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味,读出文章的意境和情趣,要读得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

生:老师,我觉得她太傻了,自己拼命去战场作战,回来天子给她高官厚禄她怎么不要呢?

生:是啊,如果是我,我就接受,那是我应得的。如果是因为怕女扮男装被发现,那就要很多很多的钱,这样不是可以更好的生活并奉养父母么?

生:不对!如果那样,花木兰就不值得我们学习了。她辞官正体现了她的朴实。

生:我也认为木兰去从军又不是为了去做官,而是因为他父亲年迈,从这里我觉得木兰非常孝顺!

生(补充):不仅如此,还因为国家正处危难之中。

师:谁来把同学们所说的做一下小结?

生: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质疑,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解答,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让学生自已做小结,又训练了学生归纳能力。紧接着,教师再通过整合的过程,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拓展延伸,写读结合。

教师补充:──这些,都表现了巾帼英雄的本色,也说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读到这里,你觉得应该向木兰学习什么呢?请你以“我最喜欢木兰的……”为题,口头说说。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也是我在进行教学摸索中的一个尝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谈到自己看到的有关文章:《我遇见了花木兰》这类观点新颖的文章。阅读这些文章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在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之后,大胆提出自己观点的创新精神。如果学生不能反思并记录学习过程,没有形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与教材相统一的课外知识以及与家庭与社会交流合作的能力的话,我认为自主探究也就无从谈起。

作业超市,巩固知识。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作业设计体现分层学习的原则,并进一步增加学生关于古文化知识的积累。

毫无疑问,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此《木兰诗》教学中就突现几点:首先,视频导入教学激发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创设一定的氛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神思,从而使他们自然与课文知识相结合。第二,课件的制作风格雅致,配合画面引导学生进行背诵,使学生易与接受。符合《木兰诗》这篇古文的特点,把读者立即引入氛围之中。第三,分析课文直观形象。把无声的语言变成直观可感的画面,再现了当年战争的场面,对学生了解人物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三,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更加透彻,学生兴致高昂。第四、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加强朗读教学,指导学生多读、多朗读、多美读并设计比赛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古文学习的积极性。有句教育名言这样说:“你听过了就忘记了;你看过了就记住了;你做过了就领悟了。”巴金也说:“只不过写,你才会写。”当然,听说读也不例外,语文课实际上就是学生读写听说实践课,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的引领作和主要体现于使学生进入主体地位,乐于并善于进行读写听说的实践。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我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又突出了这一点。

在整堂课学习的内容上,我的设计立足课文,以点带面,注意知识的内引外联,增加课堂学习的密度,并注意知识的活学活用,也体现了“大语文”学习的原则。在授课方式上,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本文篇幅较短,而且又较为浅显易懂,所以对文章大意的疏通采用学生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课堂质疑与答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将在整堂课的学习流程中得到体现。从而保证了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