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8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8

更新时间:2024-03-29 21:10:56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充分地运用专题学习网站来学习课文,感悟语言。

【设计理念】

网络学习是一场智能的革命,也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者联系世界的方式,对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者的知识与发展的空间,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课文看似描写简单,实质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采用网络教学,利用赏读课文、浏览网页、搜集资料、想象交流等符合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所以本课的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学时,避免枯燥的讲解,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充分地浏览专题网站中的内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语言,领悟文章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堂课中我会注重学生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2、能力目标:

运用网络技术,让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中的拓展阅读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网络资料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2、认真朗读文本,细细品味,感受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描写细致。

【教学流程】

一、诵读文章

这篇课文着重介绍了秦兵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方面是通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连接起来的,在文中起着过渡和中心句的作用,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时,就从这句话入手,找出描写这两个方面的段落反复诵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课文的语言。导读第二段,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数据中感受兵马俑规模宏大;导读第三段,通过对各种类型兵马俑的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感知将军俑的“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武士俑的“威武凝重”;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和他们的神态各异、制作精湛。导读第一和第四段,第一段总起全文,抓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体会兵马俑珍贵的历史价值;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与第一段相照应,抓住“惟妙惟肖、绝无仅有”等词语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非凡创造力。所有这些首先应该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的。

二、提供环境

对同一主题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秦兵马俑以“大、多、精、美”闻名于世,教材所提供的有关秦兵马俑的信息是有限的,要充分领略秦兵马俑的艺术魅力,离不开生动具体的图文再现,要对它形成较全面的认知,离不开相关文字资料的补充阅读,因此利用校园网和Internet交替,建立“秦兵马俑”专题学习网站。网络的无限容量,使得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资料可大量储存,而面对大量的原始材料,大多数的学生受年龄、心理、能力、时间、客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抽提内核真正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秦兵马俑”专题网站中,输入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有关于课文中所介绍的六种类型的兵马俑的大量的图片和相应的文字说明介绍;有关于秦兵马俑的发现;有关于秦兵马俑博物馆及三大俑坑的录像片,还有相关的歌曲、美文……,处理后的内容便于学生搜索,提高对有效信息的捕捉效率,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可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信息的沃土上自由耕耘。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心理充分自由安全的境界中展开自主学习,教师提供便于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借助网络,浏览资料、欣赏画面、展开想象,感受着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个性鲜明”,使学生在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乐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生动精美的图片,详实的文字资料,充满想象的乐曲,多种资源的整合使学生走向综合性的学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三、个人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网络环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化的空间,如在学习、欣赏将军俑、武士俑等六种不同类型的兵马俑时,网站中每一类兵马俑都有许多幅图片和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内不可能每一幅都去仔细欣赏,每一段介绍都去认真研究,因此,在重点段落(3~8自然段)教学时,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类兵马俑进行“个体研究”,在学生独立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他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看图片,浏览相关资料,品读课文描写,学生自主、自由地操纵鼠标去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对自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学生探索的结果应该达到以根据课文描写,结合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在个人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探究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交流内化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的赞美,引领学生感受蕴藏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是这一自然段的重点,这也是全文教学的重点。在欣赏完不同类型的兵马俑、神态各异的俑头特写后,借助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投射一号坑的全景图,目睹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齐,气势恢弘的秦兵马俑,再加上音乐《秦兵马俑幻想曲》的渲染,同时通过语言的动情描述:“在遥远的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火四起,秦始皇用了整整10年时间,灭了六国,一统天下。在这十年间,有多少男儿告别年迈的父母,告别新婚的妻子,踏上征程,奔赴战场……”,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学生一定会借着想象的翅膀来到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军营,来到那战马嘶鸣,鏖战在即的历史画面,一定会为两千多年前的这支地下大军惊叹不已……此时,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民族自豪感的生成已是水到渠成了。最后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建成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把面对这一“世界第八大奇迹”最想说的写下来,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大家交流的机会,使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可能。这时,学生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朗读、欣赏、想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把秦兵马俑的美,雕塑艺术的美,传统文化的美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自己的血液里,达到文化的濡染作用。

五、延伸拓展

学生通过网络学完《秦兵马俑》后,一定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起有关秦俑文化的一个知识体系,在建构的同时一定又会生成许多新的、感兴趣的问题,如:秦始皇为什么要建这么多的兵马俑?怎么会保存到现在的?作者是谁?这些兵马俑原来是有颜色的,现在为什么看上去灰蒙蒙的了?……让学生借助专题学习网站进行专题研究,激发进一步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技能扩大到课外、校外,从而有效完善自我认知结构,最终完成“秦俑文化”这一知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