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雨霖铃》教学实录

《雨霖铃》教学实录

更新时间:2024-04-19 14:02:50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从柳词层见错出的具体形象(意象)里寻绎出其中“隐性”的意义,进而学会读解诗词,把握诗情,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审美能力。

【教学模式】

诵读──品读──体悟──拓展。

【教学过程】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文学是值得我们民族骄傲的,因为在那个时代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创作达到了顶峰。今天,我们说到唐宋文学时,常用──

生齐答:唐诗宋词

师:(在学生回答后)唐诗宋词,对!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笔重彩浓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同学们知道,宋时词坛产生了许多文学流派,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那时的词坛文学流派有那些?

(有四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师总结:有苏轼的豪放派,柳永的婉约派,李清照的“易安体”,姜夔的正宗派,吴文英与姜白石的格律派等。

宋词确实有很多的流派。流派纷呈,各有各的风格。今天我们学的是婉约派诗人柳永的代表词作《雨霖铃》。

(教师板书《雨霖铃》。)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由地放声朗读两遍。

(学生打开课本,朗读。)

师: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注意朗诵者的语气与语顿,并用笔在词的字句下面用不同的符号作语顿或轻重音记号。

(学生听录音。)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再自由放声朗读4分钟。注意:①要注意节奏与音步的停顿;②初步感受这首词的内容与婉约风格;③注意层次,尽量识记,争取背出来。

(学生读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遍。

(一学生举手,教师请学生读。教师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听。)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放声读一遍。不要求齐读,但要读出自己的处理来。

(学生读。)

师:诗要熟读,甚至要背,多读熟背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诗的内涵和风格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按前后位置讨论一下,这首词从所写的内容来看可以归为哪一类?词的风格流派是怎样的?

(学生前后位置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让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初读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生1:内容是写爱情的,应该是爱情诗;

生2:应该是离别诗,通过离别写爱情。

师:那是离别诗,还是爱情诗呢?请同学们在看看诗,从所写的内容再想想从中选择已项)

(学生在下面讨论,一致认为还是说离别诗好,教师板书:诗的内容:离别诗。)

师:为什么说离别诗好呢?

生3:因为从诗内容和场景来看主要是写离别时的情景。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应该是说“离别诗”好。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词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首词从风格上看是属婉约派的词作。写法上采用了铺叙的手法,这首词是婉约派词作的代表作。柳永平生专力写词,题材以都市风光、歌妓生涯以及羁旅行役为主,擅长白描手法,铺叙景物大都层次分明。音律谐婉,词意真切,喜用口语,一扫唐末五代词人雕琢习气。又大量创制慢词,对词体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下面我们具体地去体悟这首词的情感。读诗在于体悟把握作家的情感、诗情,而后才能进入他的内心。这首词中的诗情──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摹和场面的描写来表达的。请同学们再诵读这首词,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专家点评:教学诗歌,必须多读。通过读,初步把握词的内容,是读懂词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感知词的神韵、逐渐品味词中的独特的意境的必要铺垫和准备。)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重点学习离别时的场景,体悟诗人含蓄的情感时怎样通过人悟的动作神情来表达的。

(教师布置学生诵读词的上阙。)

师:全词用了两个时段来描摹抒情,请问按词的结构顺序来看应是哪两个时段?

生4:应是离别前和离别后两个时段。

师:他回答得对吗?

生5:“离别前”应为“离别时”。

师:为什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6:因为词的上阙的几个场面描写,虽然写了两个时空,有时空的转换,但这两个时空一个是实写,另一个是虚写。实写的那个时空是分别的场面,虚写的那个时空是词作者在分别时对茫茫前途的虚幻想像;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他们分别时的场景的描写,是用来烘托分别时的“凄切”的氛围的。因此,“离别前”应改为“离别时”

师:很好!这位同学分析的方法很好,能结合具体的文本语境进行分析。他已经在悟词了。

师:分别时是一幅恋人“别离图”,如果要是将“别离图”按连环画的形式画出来,你们看可以画成几幅图?

(专家点评:场景喻图,旨在激趣。)

(学生前后自由讨论。)

师:谁来回答?(一学生举手示意回答)好,请你回答。

生7:可以画成三幅图。我的依据是柳永在写恋人分别时写了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就是三幅图。

师:好,这位同学已经回答了可以画成三幅图。下面请同学们以小小组为单位想象讨论一下,这三幅场景图应该是怎样的?然后,根据讨论的情况,用词中的一句话作标题,看看谁的想象最丰富,最正确。

(专家点评: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去品、去悟。)

(学生讨论,进入场景,气氛热烈,教师巡回,约4分钟,有学生示意完成)

师:请那位同学上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专家评注:让学生展示,激励其树立成功意识。)

(一女生上来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画的场景草图,标题为“都门帐饮”。)

师:大家评价一下她画的图有没有正确地传递词意。

生8:没有。因为“都门帐饮”只是一种行为,这句诗主要表现“无绪”的心理活动。“无绪”就是没心思。一对恋人(学生笑)要分别了,面对佳肴肯定没有心思――套用词中的话说就是“无绪――吃的,画面不应该表现他们喝酒的情景。

师:那么你说,如果让你来画这个场面,你该怎么画呢?

生9:我还没想好。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有几位学生举手。教师请其中一位说。)

生10:“无绪”是感情的焦点,画面应画出面对佳肴不动筷子,而是相互对看的具有复杂心理的场景。

生11:不一定要对看,但一定要画出“难舍”与“伤心”的情感。比如像女的低着头用手绢轻擦眼泪,男的则看着女的无所适从就比较符合词意了。

师:很好!“无绪”是感情的焦点,画面是应该画出相互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

(专家点评:讨论与评价,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按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亦为悟。)

(学生接下去分别展示了其他两幅画,教师引导学生作简略的评价修改。)

师:你们怎么理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的?

(学生作短暂的思考后举手。)

生12:就是手拉手,相互对看,有话要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意思。

生13:说明他们的感情是很悲伤的。

生14:说“感情悲伤”不符合语法要求,应该说“心中很悲伤”。

师:这位同学听得很仔细,语法错误都指出来了,很好。对这句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15:表明了他们难舍难分。

师:能不能再深一层地去悟下去?

生16:我认为这句诗写出了两人分别时的感情高潮点。两人虽然泪眼相对,语噎无声,但实际上两人的内心是很复杂的,满腹衷情尽在这不言中了,因此这句诗字面看似简单,但它的内涵是很深的,表达的情感是十分强烈的。

师:你能具体地说说你这样说的理由吗?

生17:(继续)“无语凝噎”就是悲伤得说不出话来,表明很悲伤。“执手相看”是说他们手拉手,泪眼相对,悲伤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用手拉着手、四目相对的方式来表达此时内心的感受,这不就是满腹衷情吗?这不就是分别时的高潮点吗?这种情景在小说、影视中可以经常看到。

(专家点评:联系生活中的间接经验,拓展联想,是为悟。)

师:他分析的非常好,真正读懂了这句诗,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中去了。其实,这两句诗所写的人物分别时的情感与情景,我们可用一句非常熟悉的诗来归纳,这句诗是──

(学生全体不约而同地: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总结:对,“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区别。西方人在分别时常以拥抱、亲吻来表达此时强烈的心理情感,而东方人则不然,而是用词中所写的方式来表达此时强烈的心理情感,这种表达方式看来很平稳,但实际上更动人情怀,更令人有回想余地。本词通过场景的描写较好地刻画了一对深情的恋人离别时的意境。词作者的情感也从场面描写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显得──(还未说完,学生便接:含蓄!)

师:对,含蓄。不仅含蓄,而且深沉!

(教师板书:情感含蓄、深沉。)

(专家点评:此时已悟到了深层。)

师:我们用一个词来总结一下上阙场景描写所表现的这对恋人的情感吧。

(有学生说“难舍”。)

师:那位学生说,“难舍”比较好,大家同意吗?

(生齐声:同意!)

(教师板书:难舍。)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从写法、内容、情感表达三方面归纳词的上阙。

师根据学生归纳发言总结:词的上阕通过三个场景的描写,刻划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含蓄地表达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难舍情感。

(专家点评:品读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读提升一个高度,即将感性阅读阶段提升到一个理性阅读阶段。而体悟则是学生对词的阅读再次提升到阅读的更高层面――阅读的智性阶段的必要途径。学生只有悟了,才能将作品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修养。)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词的下阙,重点品读名句,体悟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含蓄地表达情感的。请同学们读下阕。

(学生朗读词的下阕。)

师:下阕有一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根据你的理解,你能说说是哪一句吗?

(生几乎一致认为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句子。)

师:这个句子是“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表达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学生边读边体悟。)

师:谁能把自己体悟到的感受说一说?

生18:这个诗句好就好在诗的景物与诗的情感很好地融合了起来。

师:能具体点吗?注意这里有哪些意象?

(讨论分析后有学生举手,教师请该学生回答。)

生19:有三个意象,即杨柳、风、月。

师:对,大家看看,“风”是什么风,“月”是什么月。联系上下文来综合考虑这句诗,他想要表达什么?

生20:这里好象隐含了时间、地点和情感。“晓风”“残月”都有点凄清,寂寞的意境。

师:谁能再进一步地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的意境吗?

生21:联系上下句,这里可以描绘成这样一幅图景:清晨,一阵凉风将我从醉酒中吹醒,与我作伴的只是岸边的杨柳和天上的一钩弯月,而我的恋人,不知现在在何处?

师:描述的好吗?如果好,大家鼓励她一下。(学生鼓掌)

师:描绘的不错,对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已经理解了,但作者这样写显然是为了突出一种情感,表达心境的,读诗重要的是走入诗人的心里。那么你们考虑一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概括他此时的心境呢?

生22:孤独。

生23:寂寞。

生24:忧伤。

生25:我认为孤寂更好。

师:我个人也觉得“孤寂”更能准确地传达诗人的心境。(板书:孤寂)以凄凉的景色写凄切孤寂的心情,这又是什么样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呢?

师:(在学生讨论后明确)含蓄。(板书:含蓄)那么大家顺便思考一下,“杨柳”、“风”、“月”本属平常的物,酒醒后但见眼前之景很自然,为什么这句诗会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呢?

(学生思考,一学生要求回答。)

生26:因为“柳”“月”古代都是用来作为离别相思的象征物的,是一个固定意象。都有“缠绵”“留恋”之意。

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27:唐朝的韦庄就写过一句“惆怅晓莺别月,相别”的诗句。《两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长亭道别就有“柳丝长,玉骢难系”的描写。这里的“月”“柳”就有“缠绵”“留恋”之意。

师:(总结)《两厢记》中还有一句也很出名,这个句子是“柳丝长,咫尺情牵惹”,我觉得,本词是写恋人离别之情与离别之思,这里将“柳”、“风”、“月”这些古人作吟物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象征物都恰到好处地写在一起,组合成一幅相思的画面,以此表达心境就非常恰当了。

师:“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是实写吗?

生28:是幻想。

生:应该说是虚写。

师:是虚拟。那么,作者的情感表达是否就此达到了高潮?

(生读词后回答。)

生29:没有,后面的情感还在发展。

师:请你说说具体的诗句

生30:“良辰美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在表情上更深一层。

师:为什么?(引入对“良辰美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体悟。)

(学生思考。)

师:“良辰美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31:我认为。“良辰美景”也是虚想,“更与何人说”是对“千种风情”而言的。是说,即使有良辰美景,我即使有千种风情,能同谁去诉说呢?用美景来反衬“情感”这就显得悲哀了。

师:“反衬”说得好,但是怎样的反衬呢?同学们把诗句再读读,想想)

(学生读诗句,相互交流。)

生32:这两句诗在内容是对比,“良辰美景”与“虚设”是对比;“千种风情”与“更与何人说”是对比,前面是美好的情景,后面是悲哀的情感,影视对比反衬。

师:对比反衬,有这种说法吗?

生33:应该是以美景称哀情

生34;以乐情称悲情。

师:这样说比较恰当了,是以美景称悲情。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师:那么这种悲情是“悲哀”吗?

生35:我认为还是“哀伤“好。

师:为什么?

生35(继续):“悲哀”只是一种情感,“哀伤”还有心理活动,更全面一点,有“悲伤、凄切”的情感,这与词的意境更吻合。

师:“哀伤”大家同意吗?

生36:(齐声)同意。

师:好,我同意这位学生的分析,“哀伤”确实好。

(板书:哀伤。)

师:那么,分析到这里,同学们对这首词的感情脉络已经悟出来了。这条感情的脉络是:

生37:(学生根据板书齐声)难舍──凄切──哀伤

(教师在原来板书的基础上,在“难舍”“凄切”“哀伤”之间添加“→”,将感情脉络连结起来。)

师:通过这条脉络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感情表达的方式是(边说边板书)逐步推进,委婉含蓄。那么词中的这种抒情方式是怎样的抒情方式呢?

(生:间接抒情。)

(教师板书: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

师:(总结)读诗要悟,通过悟我们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才能真正地把握诗的内涵。当然,对一首诗的读解不应强求一致,应“因人论诗”、“因时论诗”,同时还应有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首诗我们就悟到这里,同学们看看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的?

(一学生举手示意有问题。)

师:(对举手的学生)你有什么问题吗?请说。

生38:柳永的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是消极的,为什么却能流传到今天呢?

(专家点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很有价值。它说明学生已进入了悟的深层。)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请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专家点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入讨论。这就是新课标提倡的课堂生成性教育。)

(学生讨论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示意发言。)

生39:首先,我不同意说这首词的基调是消极的意见。因为这首词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恋人相别,不知何时相见,有这种情感是很自然的。(有学生笑)柳永的这首词正是自然地表现了这种情感,他是生活的反映,是客观的。正因为是生活的反映,又是情感的真挚的流露,所以它才有生命力。

生40:我同意生39的意见,正是因为这首词自然而真切地表达了柳永的情感,它才真实,所以它才有生命力。有生命力,它才能流传。

生38:但要知道文学作品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有思想就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很显然,这首词,写男欢女爱,缠绵悱恻,基调低沉,我还是认为属消极之作。

生41:文学作品当然有积极、消极之分,但除了积极与消极之外,有没有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呢?我认为应该是有的。再说我们也不能绝对把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都说成是消极的。只要它表达的情感是真挚的、美好的,就不能说它是消极的。柳永的这首词真实地表达了一对恋人在离别时和离别后的心理活动,所以它能流传。

生38:我认为一首好诗或好词的流传的因素很多,其中内容与形式的美是主要的。这受词这两方面都做到了。内容上它表达了一个永恒的话题――爱情,形式上借景抒情、委婉含蓄。

生39:这首词写的是恋人分别的情景,它表达了许多同类人的心境,因此词中反映的不仅是词作者的心理感受,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有过类似或正在经历的人的共同感受,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有点像白居易听了江面传来的琵琶声而“泪湿青衫“的原因一样,是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白居易”同时天涯沦落人“的联想,这大概就是共鸣在其作用吧。这首词之所以能流传,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热烈鼓掌)

师:(面露笑容)这位同学的分析很有道理。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分析了,这从同学们的掌声中可以看出。老师不想发表什么意见了,因为同学们的争论说明了大家已经在“悟”了,很好!这里我只说三句话:一是对词作的读解要联系特定的背景来读解;二是优秀的词作一定能流传,但流传的不一定是优秀的词作;三是优秀的词作一旦形成便是一种情感符号了,它可以使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把作品中的意象作为一种感情表达的暗示来联想和想象,使其内涵不断扩大增生,产生极强的艺术魅力,以至流传。柳咏的这首词就有这样的艺术魅力。时间关系,今天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同学们课后可以就这个问题继续讨论,也可以写成小论文。

(专家点评:这以生成性讨论将课堂教学推到了最精彩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将问题抛出后,让学生作了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培养悟的能力。但教师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教学责任,最后的总结,看似随意,但实际是引导,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平等中的首席。)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评价柳词的。

(教师投影,学生朗读投影的内容)

1、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其所谓善传神者。(李樊龙《草堂诗余集》)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与秦少游酒醒处,残阳乱鸦同一景事,而柳尤胜。(王世贞《艺苑卮言》)

3、预思别后情,工于言情。(陈延焯《词则雅集》)

4、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词意妥贴,形容尽致,尤于羁旅行役。(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

(专家点评:扣住教学内容拓展,精到,有用。)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在课文结束之前,让我们背一遍这首诗,回味一下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

下课。

──本实录先后发表与《特级教师》、《浙江21世纪教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