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 知识扩展 > 层层递进,浑然天成──小议杜甫的律诗《登高》

层层递进,浑然天成──小议杜甫的律诗《登高》

更新时间:2024-04-16 15:20:22

《登高》(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作。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外敌入侵,藩镇割据,战争仍在继续。杜甫的好友已先后去世,他本人在外漂泊多年,年过半百而且疾病缠身。备尝人生艰辛的诗人在诗歌的艺术性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登高》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杨伦曾称赞这首诗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这主要是指这首诗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一般人多会从艺术的声律对仗上进行赏析。这首诗全部采用对仗,在平仄的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这在七言律诗中并不多见。另外,人们多会注意这首诗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笔者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巧妙的采用了层递的修辞手法,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层递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将所写的内容分成许多层次,层层深入。古人对层递的要求是“时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说),就是含义要深沉,用语要自然,有如浑然天成。要作到这两点很难。因为“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说)。也就是作者揭示深沉的含义时就容易有雕饰的痕迹,如果语言自然就容易有肤浅的毛病,“层深”与“浑成”两者很难同时兼顾。写词如此,作诗亦然。笔者认为,杜甫的《登高》就作到了层层深入,含义深沉而又浑然天成。兼有“层深”与“浑成”之长而无“刻画”与“肤浅”之短。

《登高》的颈联十四字,包含四层递进的含义。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已看出。罗大经在他的《鹤林玉露》卷十一中指出:

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如果诗人说“作客”,“登台”,那只有羁旅之人思念故乡之意;说成“常作客”,“独登台”,就又有一层久居他乡之人的孤独之感,含义更深一层;加上“悲秋”与“多病”,久客孤独之人又添悲秋苦病之愁,进一步地突出了作者之悲苦;再加上“万里”,“百年”,让人想到诗人此时离家万里,人到暮年,这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更加突出作者羁旅之愁,孤独之感,悲秋之情,愁苦之思。在这里,杜甫既作到了“层深”──抒发感情时层层深入,含义深沉而情意无穷。又作到了“浑成”──语言含蓄形象,有如浑然天成,读者在阅读时感觉不到其中有许多层次的转换痕迹。这恐怕和作者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卓越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也是我们后人在欣赏这首名篇时不应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