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 知识扩展 >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更新时间:2024-04-20 10:11:36

通过读同学们有关《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与改革关系的一些看法,我发现他们更加侧重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由此,我想通过改革者与改革的关系来表达一些智者对事物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意义。不妨可以假设这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对于改革者,我想用二个阶段来表示他们的心理活动。

首先,作为改革者,不容置疑,对改革是努力促成,信念能够产生动力,于是他不断想在改革的过程中一步步完善改革的进度。但是,在改革之中,如果反对的人是一些有权或有势力的人物,改革最终是否成功,过程定会让改革者付出血的代价,甚至顽固不朽而权势横行的人物还会令改革者有被杀的危险,这是何等可怕!因为他们的反对,会是改革最终失败的可能性的主要原因。

这时,倡导改革的人面对困境,他必须做出选择:放弃与否。我可以将论据投入到改革者的内心世界,这一时期他对改革是否还要继续进行的思考更多是联想到:不敢经历过程的障碍,又如何取得成功!古人创业何其艰难,然而他们靠心中有追求的目标而执着去奋斗,最终才能有成功的机会。如果改革者是一位自信、面对困难而表现出一种我要征服困难的积极人生观,那么,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促成事物进行的一大动因,所以,改革者在经过思考后会决定:继续改革。但是,人生之路本来就是一波三折,何况在四面伏敌的情况下还要继续坚持着改革。并不是改革者重新收拾整理一下内心的矛盾,得出一个要勇敢直前的信念,改革就会因为他有着积极的信念而成功。

看看周围的形势,在改革过程中得利的人与利益被侵犯的人,他们都各有什么反应,改革最终是否成功要看这一股主流是被谁所操纵。如果最终改革成功了,说明有志者事竟成,改革者把握了改革的力量。无论做出怎样的决定,事实上改革便是中止了,或是失败了。改革者在这一场失败的变革中,尤其是做出第二阶段的选择时,我相信他们更多是从自身思考,尽管他们不是完人,他们做出的选择也许并不明智,但是,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智者,因为他们在这一生中,有了对自己生命进行审视的时期,他们在联系自身所包含的一种或是有政治家的色彩,或是有文学家浪漫主义或幻想主义的色彩,或是有哲学家的冷静分析事物的能力。他们的决定隐约透露出不同人不同的特点,尽管从他们的决定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自身的一些不足,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的知道“学会认识自己”。

我认为不论是平民小卒,还是大人物,他们内心世界往往更能反应他们的生活态度,特别是一些这样的人物:苏轼、屈原、王安石、拿破仑、希特勒、袁世凯、鲁迅……,他们当中有好人和坏人,但这种区分只是对于人类发展起不同作用的表现,带给后人的影响,但是更多地我们可以探求一个问题:各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一步步向布满荆棘的道路行进?这是我的一些感想和观点,我也相信人们应该思考生活,许多生命本质的东西常常被一些人总结出来,所得的结果并不新奇,只不过这结论人们难以去把握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