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 知识扩展 > 异曲同工话惆怅──《雨巷》与《蒹葭》意境比较谈

异曲同工话惆怅──《雨巷》与《蒹葭》意境比较谈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25 21:28:03

《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该诗篇创造了一个“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的意境,表现了哀怨、惆怅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叶圣陶先生称这首诗“替新诗底章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从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蒹葭》选自《诗经》,是历来倍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诗因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情,流传千百年。

这两首诗许多方面都很相似,本文仅从意境方面作一比较。

《雨巷》以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为背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寂寥的雨巷”的主人公,希望“逢着”、“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表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泓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茫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蒙眬而又有幽深的美感。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唐诗人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将丁香和雨中愁联系在了一起。“很显然,戴望舒从这首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

只是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而诗人戴望舒却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美好意象’”,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而《蒹葭》意境的美点又在哪里呢?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赞叹它“风格洒落”。全诗意境蒙眬凄清,感情执著真切,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而作者为我们营造的一种凄婉的情调,幽邃的意境却是最为难得的。

王国维曾把它与宴几道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比,得出结论为:“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细品诗中文字,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以为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她)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

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