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20 16:29:01

【教学目标】

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

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重点】

揣摩情节、语言。

【难点】

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具】

背景图片。

【师生互动设计】

1、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完成新课。

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戏剧的矛盾所在,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读: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2、悟:

⑴ 说一说你感知了哪些内容?

明确:

内容: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⑵ 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本文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了解全剧的背景,“枣儿”在全剧中的作用)

⑶ 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

明确:

①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竞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② 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③ 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④ 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把握剧情,理解课文的象征手法,以及所表达思想感情。)

⑷ 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些人物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

老人、孩子的语言动作表现其形象,反映社会变化。

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⑸“枣儿”富有一定象征意义,其实剧中的不少台词也富有象征意味,找一找,仔细体会(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象征意义,有理性的分析,要紧扣文章内容揣摩情节和语言)

3、赏:你喜欢这篇戏剧小品的哪些内容?说明理由(深入理解作品,深入品味作品)

三、质疑

本文中你还有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究。(解决尚存疑难)

四、小结

小组讨论,总结本文学习

五、课赏反馈

1、“枣儿”有什么意义?

2、本文涉及哪些情感?

3、本文开头结尾使用了同一首童谣有什么作用?

4、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了解本节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人老人和儿童。)

【板书】

枣儿

孙 鸿

背景:枣树下童谣声亲情

人物:老人:老一辈农民、亲情、爱心

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

枣儿:象征亲情、故乡、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