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9 08:12:57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难点重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简介当时“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

2、熟读这首诗,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这首诗的抒情性很强,很宜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

3、“变奏曲”这一借用的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的。要认真体会“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有哪些不同。

4、诗中多用比喻。理解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等形象的内涵,借助对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5、授课的形式可以灵活,如谈到星星的形象的时候,同学们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1、听莫扎特的音乐,请懂音乐的学生说说“变奏”在音乐中的概念。并理解诗的题目含义。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听诗歌朗诵,划出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的异同点: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乐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3、初步感知: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教学设想: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形式。标出两节诗中相对应的诗句,男生、女生对诵。在朗读中明确诗歌的结构标志及不同物象所营造出的不同意境,表达的情感的变化。 )

二、朗读品析,体味情感

1、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⑵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⑶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自己朗读品析后面一节,体会后一节诗歌意象: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等。通过相互补充和启发,特别要抓住一些关键词,理解这些形象所描绘出的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3、总结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分男女二重读来体现这两种不同的情境。

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是在诗歌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却形成强烈的对照,正是“变奏曲”,从主题和结构上构成变奏。

4、放飞心灵,仿写诗句。可用“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表达一种企盼。

(教学设想:结合背景,了解朦胧诗特点,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

三、交流搜集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

1、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2、本课总结: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板书设计】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象征)

星星 ────── 光明

【教学反思】

1、目标落实情况:

通过这节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初步了理解“变奏曲”的含义掌握了诗歌中运用的大量比喻句并理解含义。同时学生也懂得了珍惜美好生活。

2、教学亮点:

音乐和诗歌的美妙结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变奏曲。

诵读指导。

3、存在的问题及矫正措施:

对于朦胧诗这个文学流派介绍得比较多,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有点过,我想以后在教授本课是还是多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语言和诗歌意象选择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