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 知识扩展 > 半部论语治天下──小议孔子与《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小议孔子与《论语》

更新时间:2024-04-20 05:56:44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出自《宋史》。当时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每遇政事不能决,便于归家后查阅家中一箧中书,次日则问题迎刃而解,久之家人好奇,偷偷发箧一看,原来里面只有半部《论语》。于是时人便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且说《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自问世以来,便被儒者奉为圭臬,影响了数千年。那么这部《论语》的魅力究竟何在呢?赵普又为何能凭半部《论语》治天下呢?

现在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去看看这部《论语》的由来。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论语》的中心人物--孔子。当下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孔子的文化背景:孔子的祖国是鲁国,而鲁国是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封地,古史曰:周公定礼乐,这么说来当时的鲁国就是周文化的繁衍地了,周文化经过七百余年的发展,已趋向成熟,此时孔子继承了周文化的精神,并加入了自己在春秋乱世的文化碰撞中产生的思想及体证,成为周文化之集大成者。掠过背景后,再让我们来看看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本人。

孔子自幼好学,精通六艺,后感春秋乱世给苍生带来的灾难之深重,因此他想通过传扬自己的思想来改变乱世,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于是游走列国劝说各国君主接受自己的主张。但是他的治世方法为治本之法,用于当时则体现为教导人民学习礼乐由此感化世人而致太平。然而这种方法见效需时较长,对于当时的君王来说远没有开疆拓土征战杀伐来得痛快、实际。于是他屡屡被拒之门外,甚至有陈蔡间绝粮之困,最后孔子晚年回到故国编修古籍直至终老。

看至此处不免要插些话外音,我们从上述描写看到的是一个不得志的智者,那么孔子若要求高官厚禄能否得到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前提是,他要放弃自己的主张,与当时如庭舞八佾的季氏及犯上作乱的阳虎等乱臣贼子同流合污。这在他来说简直是不能容忍的。对于富贵,他曾说过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足见其心志。再退一步来说,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士,其中各类人才都有,若然他要自己建立一个国家并在国中实行自己的主张也完全可以做到,但他不愿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他将周天子置于何地了呢?这岂不是其名不正而其言亦不顺、与那些乱臣贼子无二了吗?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论语》的内容上。《论语》共分二十篇,却只有数千言。然而正是这数千言,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华,反映了孔子的天命观、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处处体现了孔子通彻人生的大智慧,可谓是其言简而其意深远。

而且《论语》中那些生动精辟的名言警句,如:温故知新,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思而后行,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患贫而患不均等等。长期以来已经成为成语,渗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广为人们所熟知,并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来稍稍举例分析一下《论语》中各个方面的内容。

内容一:治国之道。《论语·学而》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就是说为政者应敬业而守信,节约用度而爱护人民,在农闲时合理使用人力,不耽误农时。又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指如果用法律去强制百姓,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们犯罪,但是治标不治本,比不上使百姓具有羞耻之心从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

内容二:文化教育。孔子在《论语》中提纲挈领地指出文化的重要作用:“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清人入主中原时,曾因此语而箭射孔子像,引起天下文人的激愤,后康熙为挽民心曾亲至孔庙祭祀。)此语意为如果一个没有文化基础的民族所建立的国家,就算它曾一度兴盛,灭亡后也没有根基可供它再度崛起(元代蒙古帝国的兴衰便是例证),反不如虽暂时无国而文化永存的民族,还有机会可东山再起。又说:“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就点出了教育应注意普及,为师者自应充实自己并用爱心去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

内容三:学习态度和方法。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意为学习应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算瞒尽天下人也瞒不了自心。又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指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这点相信大家都曾有过体会:“兴之所钟,昼夜思之”(如今的网虫一族亦复如是)。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说明学思双行的重要性。

内容四:个人修养。孔子道:“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可为知也。”这是指应多完善自己,如若不为人所知,就要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要怨天尤人。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是说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过就好,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这就是真正的大过错了。

看至此处暂告一段落。上述四点不过是《论语》之一斑,而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闪光点,领略到孔子的大智慧。若然大家有兴趣仔细阅读一遍《论语》,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原则和观点都可谓至理,完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而感叹无怪乎赵普可凭半部《论语》治天下了。

至此,我们会发现《论语》中浮现的孔子,以炯炯的目光洞彻了人生,领略了宇宙的至理,却又是如此的寂寞,不被世人了解;又是如此执着,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利益天下苍生而奔走不休,而他同时又是如此的豁达,不自怨自艾。缅怀之余,不禁令人想起宋朝文天祥《正气歌》中的两句:“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在上下五千年的浩瀚古籍中蕴藏着无数古哲深遂的思想,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身为新世纪先锋的我们又岂能身在宝山而不识宝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到古籍大海中去探寻那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吧!

上一篇: 孔子简介 下一篇: 孔子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