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语文知识 > 课外知识 > 修辞方法解答

修辞方法解答

更新时间:2024-04-20 00:39:52

1、请问本书中出现的修辞方法有哪些?对偶、反复是修辞方法吗?

2、什么是比拟,它与比喻有什么不同?

3、科学的春天一课,P14中为什么说“科学的春天”、“时代的巨人”、“初生的太阳”是比喻,他们都比喻什么?

1.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2)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7)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2.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的“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3.春天意味着万物复苏,“科学的春天”则比喻为科学的复苏,这是因为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时期,我国的科学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文革结束之后,科学得到复苏,因此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时代的巨人”比喻引领时代发展的人们。

“初升的太阳”比喻“全国的青少年”。

上一篇: 谈公文修辞 下一篇: 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