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 乞巧节风俗

乞巧节风俗

更新时间:2024-04-24 08:37:22
TAG:乞巧节 习俗

乞巧节风俗

乞巧节又叫女儿节,即每年七月七日。民间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针,叫乞巧丢针。

幼女将绿豆于前数日置碗内,用布盖上。每天浇水,七夕打开盖布。若芽生不乱,其女必巧。

民间《乞巧歌》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每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

另外,陈瓜果于庭,以求奇巧的乞巧方式也较普遍,如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叫得巧。

各地方乞巧方式多种多样,各有趣味。如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七夕节泉州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称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泉州民间俗称为“七娘妈生日”。“七夕节”的由来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早在《诗经·大东》中,已经将牵牛、织女二星想像为男女两个人。在《古诗十九首》中,也有牛郎、织女爱情的描述,充分说明牛郎、织女相爱的传说大约在东汉就已定型。当时,民间有祭拜牛郎、织女的习俗,祈求的内容侧重于乞富、乞子之俗。梁《荆楚岁时记》中才有七夕妇人乞巧的记载。

泉州民间过“七夕节”时,把重点放在做“七娘妈生日”,将天帝的第七女儿演变成“七位娘妈”,是主管妇女、幼童的神,有送子、催生、养生,乳母、痘疹、眼光、引业等七位。她们会保庇各家各户的小孩顺利出生和健康成长。因此,每年七夕节各家各户中午敬祀七娘妈时,必须备办七种水果、七种花卉(或扎花)、七小碗糖粿(或咸饭)、七色干味(香菇、松菇、木耳、金针菜、花生、豆皮、冬粉),以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条、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纸轿七乘。此外,还要准备一盏“七娘妈灯”点亮后挂于檐口表示虔诚。

泉州还有较独特的习俗,男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七夕节,要拜七娘妈为契母,俗称“新契”。至十六岁那年的七夕节,就要解除契母契子的关系,俗称“洗契”。这两次的七娘妈生日最热闹,除了原有礼俗以外,还要多烧金纸和内设七个座位高一米多的纸亭一个,表示大礼。又要以糖粿或碗糕赠送亲友或邻居,增添彩气。至于七夕节的乞巧习俗,现在已经不重视了。

上一篇: 欧洲各国元旦习俗 下一篇: 英国元旦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