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 语文阅读教学“四法”

语文阅读教学“四法”

更新时间:2024-04-19 14:49:5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增强、思维能力训练、写作水平提高等都离不开阅读教学。课堂上,师生面对的是教科书,而它是文选式的,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构成的,这就为师生阅读提供了条件。事实上,师生们主要就是依据这一篇篇文章学习阅读的,而且一个学期基本上就是这一本书。然而,阅读教学范围很广,内容很丰富,并不止于课堂,更不止于一学期的一本书。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能力上来看,课外阅读必不可少。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此话十分恰贴,也极为深刻。粮为生存之本。少粮贫瘠,无粮难存,“弹尽粮绝”,死路一条。只有粮充足,生活才稳定,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如此,也就有了对营养、健康的要求。当年条件差,生活靠粗粮,身体素质受影响;而今环境好,桌上全细粮,健康依旧受威胁。为此,卫生部出台国人膳食标准,其中明确指出每人每天进食50克粗粮最有利。这就要求在平时生活中粗细搭配、合理膳食。生活如此,读书、阅读教学也应如此。我们可以把教科书中的文章看成细粮、精粮,课外的众多文章则成了粗粮、杂粮。阅读教学就要细粗结合、精杂搭配。这样,阅读教学才具有丰富性、有效性,才真正符合阅读教学的本质特点。

根据阅读中“粗细搭配”的原则,笔者将其分成以下四种“膳食”方式,即为阅读教学的四种方法。

细粮细吃。

此法为多数教师所采用。针对教科书中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教师们都会认真研读,精心设计,在课堂上透彻分析,引导学生咀嚼、品味,揣摩、感悟,从多角度、多方面汲取营养。有的教师,一篇文章甚至用上四、五课时,真正做到了细嚼慢咽,细粮细吃。一篇篇课文真正发挥了“例子”的作用和功效,学生从中受到滋润,领悟到深刻的意义内涵,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们乐意采用此法,并且作为重要的、抑或是唯一的阅读方法。一篇一篇,按部就班,细细品析,期末收关。

细粮粗吃。

教科书中的课文,虽说都是例子,但对例子的处理方法也不应单调划一,尤其不能都是“细吃”。就学生的学习规律而言,同样的“例子”就没有必要再全方位“剖析”。毕竟学生学到的方法要在应用中巩固。而这里的应用就是对一些课文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前者为“领”,后者为“扶”,甚至是“放”。如此,就要求教师对每一单元,每篇课文认真分析研究,确定细讲的例子,划出学生自学的内容,然后对自学内容进行“粗放”经营,大胆革新,或进行针对性、导向性的点拨、指导,通过自我感悟,使学生达到透过表层深入内核,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之目的。或干脆“狠心”处理,教师不加干涉,任由学生自我“品味”,自我“获取”,个中体验“我自知”。事实上,每册教科书中都有不少这样的文章,关键是教师要有这种意识,还要有这种胆量,更要有驾驭教科书的能力。对每个单元来说,“例子”引路,练习紧跟,不是十分必要的吗?有时,单元合并,重新组合也是合理的,甚至更有效果。细粮粗吃,粗在科学,粗在实效,粗在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只是“细吃”,久之,学生就会丧失主动,丧失自我,丧失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粗粮细吃。

大家知道,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离不开课外阅读。实际上,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延伸,而不仅仅是辅助、补充,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校、教师、家长都应重视课外阅读。既要积极鼓励,又要认真指导,尤其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为此,就需要教师广采博览,从大量的阅读材料中选取典型的例子,挖掘其意义价值。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寻找心灵相通之处,情感交融之处,寻找触发点、感悟点、启发点、创造点,从而使课外内容化为我用。当然,选取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一定要与课本例子平起平坐、同等对待,它应有自己的特点和原则。在具体操作方式上,可以是问题探究式阅读,可以是与课文比较式阅读,还可以是自我发现式阅读等。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要有教师的点拨、点化,有教师的宏观驾驭、总体观照。如此,“粗粮”变“细吃”,有情有趣有营养。

粗粮粗吃。

课外时间的支配主要在学生,因此,课外阅读的决定权、选择权等也主要在学生自身。一旦他们走出学校,走向独立,其能否阅读,怎样阅读则全是自己的事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或在学校计划之列,或随欲而为。随欲而为是指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选读本,自挑文章。这种阅读能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理解深,感受多。依学校计划而行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有学校、教师圈定的范围、给定的书目。这种阅读目的性、系统性、指向性更强。然而,哪种阅读教师都不能干涉其过程,学生完全是自学,始终处于自我阅读、自我感受、自我体验状态。他们可以细细品读,也可以快速浏览;可以按部就班,也可以随意挑选;可以单篇进行,也可以多篇组合;可以细嚼慢咽,也可以囫囵吞枣……总之,这种阅读没有约束,没有限制,是一种自由度很大的个性化阅读。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这种阅读;黄庭坚“三日不读,便觉面目可憎”,是这种阅读。当今,更有人将其定义为“混沌阅读”。可见,这种阅读有利于课堂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是伴随学生终身的阅读。当然,这种阅读如要走上健康轨道,快速入境,还需要有教师平时的指导、训练。教师要善于激发兴趣,提供材料,教给方法,引导深入。只有具备这一前提,学生才能广泛涉猎,才会博采众长,其“粗粮”之效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看来,“粗粮粗吃”,好处多多。

总之,人体不可缺粮,精神不可缺粮,但只有粗粮细粮搭配合理,才能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