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查网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 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

例谈歧义的六种类型

更新时间:2024-04-19 06:53:22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如果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句子表意不明确,使听者或读者无法确切理解判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产生歧义,影响正常交际甚至造成误会。这种情况,在口语交际中,能够随时得到纠正,一般不会给交际带来太大麻烦;而在书面交际中如果产生了歧义,就不是能够随时纠正的了。

下面就结合实例来谈一谈书面语中的六种类型的歧义现象。

一、多义性歧义

一个句子中用了多义词,而这个句子的语境又不足以确认这个词所表示的意思,就会造成歧义。例如:

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看不上”可以有两种理解,即“看不起”或“看不着(zháo)”。在这个句子中,“看不上”表达的究竟是哪种意思,无法确定。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这句话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他”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副总经理存进去的;“他”与副总经理一起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是背着总经理存的。做前一种理解,“和”是连词;做后一种理解,“和”是介词。

二、结构性歧义

如果一个句子的语境条件不充分,无法确定句子的语义结构,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1、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这里的“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①动宾关系,即禁止去取缔;②并列关系,即禁止并取缔。在这个句子中,由于语境条件不足,到底是要禁止去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要禁止并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无法确定。

2、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在这个句子中,唯一能确定的意思是“警方表示愤慨”,但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者还是围观者,“愤慨”的原因是报案者说了不实的话还是围观者坐视不管,都不明确。造成这种歧义现象的原因是根据这个句子的语境,无法确定“对”字所指的对象。

三、指代性歧义

如果一个句子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指代性词语的指代对象或内容不明确,就会造成指代性歧义。例如:

1、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的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这句话中的“这方面”所指代的内容可以有三种理解:①搜集史料;②鉴定和运用史料;③兼有前两种意思。很显然,由于语境不足,很难确定“这方面”到底指哪个方面。

2、我来到这个厂不久,就发现王主任对自己的办公条件很关心。

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发现王主任对“我”的办公条件很关心,还是“我”发现王主任对他自己的办公条件很关心,无法判断。因为,“自己”的指代对象不明确――既可以指“我”,也可以指王主任。

四、语序性歧义

语序性歧义是由句子的语序不合理造成的。例如:

1、司令部通知:连长、指导员马上到团部开会,其他连的干部集合部队,准备出发。

这个句子中的“其他连的干部”既可以理解成某个连队的别的干部,也可以理解成这支部队的另外一些连队的干部。如果调整一下语序,改成“连的其他干部”,歧义就消除了。

2、昨天,我们五个科技小组的成员都参加了市里的知识竞赛。

这个句子,如果要表达的是科技小组的五个成员都参加了知识竞赛,应将“五个科技小组的成员”改为“科技小组的五个成员”;如果要表达的是五个科技小组的全体成员都参加了知识竞赛,则应在“成员”前加上“所有”。如果要表达的是前一种意思,显然是由于语序不当而造成了歧义。

五、陈述性歧义

一个句子在对人或事进行陈述时,如果陈述对象不明确,就会造成陈述性歧义。例如:

1、初次相见时,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话题,故而谈得极少。

在这句话中,“初次相见时”,“我们”和对方谁“还是十来岁的孩子”没有说明白,造成了歧义。

2、张教练和李明过这边来了,手里拿着一支标枪。

由于陈述对象不明,看到这句话,或者仅仅听到这句话而没有看到过来的人,都无法确定张教练和李明到底谁手里拿着标枪。

六、标点性歧义

在书面语中,标点不仅表示停顿,还表示词语或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因此,如果标点使用不当或者漏用,往往会造成歧义。例如:

1、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以由我们解决。

在这句话中,由于误用了逗号,“你单位同意”什么,“我们解决”什么,没有说明白,很容易造成误解。如果把“同意”后面的逗号去掉,把“住宿”后的逗号改为顿号,语义就明确了。

2、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理解:①“你说,不过,他也得说。”②“你说不过他,也得说。”由于漏加了逗号,到底做哪种理解就无法确定了。